《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心得感悟六篇.docx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心得感悟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心得感悟六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点石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心得感悟六篇【篇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阐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遵循,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2019-10-29澎湃新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今天,现代化进程马不停蹄,社会文明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守护公
2、德,理应出于内心的道德戒律,而不是做给人看,更不是有利可图。如果每次都要靠惨痛的教训“撞过南墙才回头”,提升文明素质的代价未免太大。这种道德自觉,并不来自玄奥的说教,恰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率先垂范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交警和司机接力为救护车开道,网友留言鼓励并报警拯救轻生女孩,市民自发设立并守护“爱心冰箱”,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精
3、神支持易,切实践履难。相比隔着屏幕义愤填膺,老人摔倒扶不扶、目睹行窃管不管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踟蹰。道理其实都明白,但“知而不行”的困境背后,既有对价值的判断,更有对利益的考量。有人认为:只要不违反公德,在私德领域可以任性而为。事实上,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无从寻觅。尤其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直播间”的时代,个人学术失信,对其他人不公平;明星绯闻频出,形成负面示范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私德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坐标锚定
4、私人领域的界限。事实上,在洒扫应对中涵养道德的涓涓细流,将汇聚成文明社会的汪洋大海。在私利与公益的张力面前,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如果挺身而出,怎样做好则是第二个考验。乘客干扰公交车司机驾驶,是言语说服还是紧急制止?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是告知家长还是替人管教?遇到人员受伤,是参与急救还是呼叫求救?很多情况没有标准答案,但过程失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无论是急救教育进校园、应急知识进社区,还是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的深入,都旨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我们常说:见义勇为还需见义智为、见义善为。光凭一腔热忱,难免“好心办坏事”;如果酿成意外,反而会挫伤向善的积极性。当然,
5、不能苛责千钧一发时事事决策周密,侠肝义胆本身就是耀眼的人性光辉。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需要法律为道德护航,为合理的善行兜底。近年来,关于文明出游、公共场所禁烟等内容被纳入法律范畴,司法审判对家暴、虐待、遗弃等问题态度不断明确, 民法总则专门设置了见义勇为不担责的相关条款这些可喜的改变释放着法治的善意。一方面,对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通过法律的力量倒逼人们敬畏规则;另一方面,法律为公德撑腰,保证行善机制不贬值褪色。让良法推动善治,发挥制度法律与公序良俗的合力,文明大厦的基座才会越筑越牢。“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在道德践履的路上,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以良好风气的软引导呼唤公德
6、,以制度法律的硬约束护佑公德,文明的沃土就不会沙化。更关键是你我共同呵护,点点滴滴磨砺道德自觉,危急关头果断施以援手,这样,社会公德就不会遭遇破窗效应,文明的幼苗就能长成参天大树。【篇二】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时代进步离不开道德建设,“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高尚精神的支撑。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道德建设体现在奉献社会中。一个人只
7、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近年来,一批批道德楷模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从“最美妈妈”到“最美教师”,从“最美战士”到“最美司机”,以及“当代雷锋”到“共和国功勋”等等,一个个“最美”的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成为了照亮人们前行的灯塔和旗帜,实现了从最美个体到最美中国的“正能量”的递增。这些道德楷模身上所具有的坚定的信念、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支撑。
8、道德建设体现在同舟共济中。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正能量”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力量。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中国的富强,离不开社会正能量的积聚,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当汶川、玉树遭遇地震,当舟曲爆发泥石流,当北京出现特大暴雨我们都看到了道德“正能量”璀璨的光芒,人们在灾难和困难面前互帮互助,众志成城,热情四溢,同舟共济,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正能量”能够将近14亿中国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凝聚在共同培育的民
9、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之下。道德建设体现在社会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以此引领和保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激发社会道德“正能量”是实现美好“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趋明显的今天,提倡良好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全民行动、共同参与,使人民群众在参与道德实践中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必然,更是我们“以个体自律为基石,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的必然。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
10、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专注于主流价值观的塑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和凝聚社会“正能量”,才能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全社会见贤思齐、向善向美。只有“正能量”的相互吸引、支撑、贯通,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怀着爱与感恩之心携手共建一个伟大和谐的健康社会。【篇三】随地吐痰、便溺,乱扔乱倒废弃物;垃圾不分类投放;遛犬不牵引,犬粪便不清理,违规饲养大型犬、烈性犬;行人或非机动车不
11、遵守交通信号灯,乱穿马路对这些不文明行为,您认为应该怎么办?最近,北京市通过调查问卷票选应该处罚的19项不文明行为。列举的处罚措施包括批评教育、警告、罚款、纳入个人信用信息记录、安排社会服务、治安拘留、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不文明行为者信息等7项。对于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等12项文明行为,问卷提出了倡导鼓励措施,包括授予荣誉称号、现金奖励、享受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等。此前,广西、天津、山东济南、河北唐山等地已陆续推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用立法向不文明行为说“不”。例如将于9月1日起施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交通工具上“霸座”等行为与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挂钩、遛狗不牵绳最高罚款500元、公众因不
12、文明行为被罚可申请参加社会服务代替处罚。各地出台的法律法规中,鼓励文明、惩罚失德正在成为关键词。“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很多专家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们对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降低了。目前不少地方探索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符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大方向。不过,对不文明行为者的处罚做到“罪刑相当”并不容易。“一些不文明行为选项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交叉、执行难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表示,比如扰民、不守交通规则等本来就有法律法规禁止,只是因为执法不严,对此,今后加大执法力度即可,再单独专门规定意义不大。另外,“霸座”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时代 公民道德 建设 实施 纲要 心得 感悟
